茶事清欢:中国茶艺里的时空禅意
- Zhongrui Yao
- 9月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【前言】
在福州三坊七巷的老茶斋里,看茶师以紫砂壶冲泡武夷岩茶时,突然想起苏轼那句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。中国茶艺从来不只是饮品调制技艺,更是融合哲学、美学与生活智慧的时空艺术。
一、茶之源:草木之间的宇宙观
中国茶艺核心在于“天人合一”。唐代陆羽《茶经》载: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”从茶树栽培到采摘焙制,强调顺应四时。春分采明前龙井,谷雨摘碧螺春,立夏制普洱熟茶,每个环节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。福建福鼎的白茶晾晒工艺,甚至要求“七日晒、三日晾”,完全遵循阳光与空气的自然馈赠。
二、器之道:方寸之间的美学秩序
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时,注意到清代宫廷茶具竟有108件套。现代茶艺虽简化,仍保留核心六器:
- 紫砂壶(呼吸的陶土:宜兴紫砂双气孔结构能存茶香)
- 盖碗(天地人三才:上盖为天、中碗为人、底托为地)
- 茶则(量茶之器:竹制茶则每勺恰为5克普洱)
- 公道杯(分茶之器:使每杯茶汤浓淡均匀)
去年在杭州中国美院看到的当代陶艺展中,甚至出现了用德化白瓷制作的声波纹茶海,传统器具正与现代美学融合。
三、艺之境:水流茶醒的时空诗学
茶艺表演最动人的不是技巧,而是时间维度。潮汕工夫茶二十一式中,注水讲究“凤凰三点头”——高冲低斟反复三次,看似仪式,实为激活茶叶内质。某次在成都茶馆见识到“龙行十八式”,茶师用1.2米长嘴铜壶演绎招式,水流却精准落入杯心不溅分毫,这种动态平衡正是中国茶艺精粹。
四、味之悟:一盏茶里的生命哲学
茶艺最终归于味觉修行。武夷山茶僧曾教我“三水辨茶”:首泡闻香(嗅觉),二品辨味(味觉),三饮回甘(触觉)。去年冬季在北京老舍茶馆体验的“四合茶宴”,更将茶与四季对应——春茉莉(生发)、夏龙井(清凉)、秋乌龙(收敛)、冬普洱(温养),堪称味觉版的《黄帝内经》。
【后记】
近日得缘观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宋代点茶,茶筅击拂时沫饽如积雪,忽然理解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所说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”。原来茶艺真正的妙处,在于让现代人在茶筅起落间,找回时间的质感与生命的节度。
留言